Win7之家( afsion.com.cn):顯卡的25年
現在,提到顯卡,人們就會想到游戲和電影中精美的3D圖形。實際上,早期的顯卡不但不能處理3D圖形,甚至連2D圖形都無法處理,僅僅具備顯示的能力。
時至今日,顯卡不但能夠處理復雜的3D圖形,甚至還可以作為協處理器,運用在通用計算之中。
實際上,顯卡只是一個概括的統稱。從圖形適配器到圖形加速器,再到GPU,顯卡的名稱一變再變,其功能也在不斷變化。未來,顯卡將承擔起更多計算任務。那時候,也許它就不能再叫做顯卡了。
從顯示適配器到圖形加速卡
從顯示適配器到圖形加速卡的轉變是顯卡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。從那時開始,顯卡開始承擔計算機中的一部分計算任務,這奠定了其日后與CPU分庭抗禮的基礎。
追根溯源,早在1962年,在麻省理工學院就出現了計算機圖形學的雛形。青年博士生Ivan
Sutherland在一次會議中展示了利用計算機模擬的畫板程序,打開了一扇通往未來的窗戶。此后,計算機圖形學開始不斷發(fā)展。
然而,進行圖形處理需要計算機具備較強的并行計算能力,并對精度和運行強度有很高的要求,這對當時的計算機來說,是一項困難的任務。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,計算機圖形學一直受限于硬件,發(fā)展相對緩慢。
當時,顯卡的作用僅僅是將CPU計算生成的圖形“翻譯”成顯示設備可以識別的信號,實現圖形的顯示,并不具備計算能力,被稱作圖形適配器(VGA Card)。
上世紀80年代早期出現的Commodore Amiga創(chuàng)造性地將圖像產生功能,包括線段繪畫、區(qū)域填充、塊圖像傳輸加入顯卡。它還擁有自己的一套指令集。但之后很多年,圖形處理依然未被普遍加入顯卡中。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,在Windows系統的推動下,顯示芯片廠商才開始在產品中加入一定的圖形運算功能,以減輕CPU的負擔。到了1993年,大部分顯卡已經具備加速圖形處理的能力,并開始配備較高容量的顯存,性能進一步提升,名稱也從圖形適配器改成了圖形加速卡(Graphics Card)。
3D圖形芯片的誕生
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,傳統的2D顯示技術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。當時,PS等游戲機上已經出現了3D游戲,并吸引了大量用戶。于是,眾多圖形廠商紛紛推出3D顯示卡,例如NVIDIA的NV1、Matrox的Mlennium、Mystique、PowerVR的PCX1以及S3的Virge3D等。從這個時候開始,為了解決3D圖形處理中的難題,“渲染管線”的概念開始出現,多邊形轉換與光源處理等功能開始被加入到顯卡中。
當時,每家顯卡廠商都有各自不同的圖形應用程序接口(API),給3D程序開發(fā)者帶來了困難。其后不久,微軟的Direct3D和OpenGL等通用API開始被普遍采用,解決了這一難題。
GPU與GPGPU概念的提出
到了1999年,顯卡的處理能力已經大大提升,開始成為計算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于是,NVIDIA在推出GeForce 256芯片時提出了GPU的概念,將顯示核心與CPU并列,成為計算機內兩大運算核心。
早期GPU具備的核心技術有硬件T&L、立方環(huán)境材質貼圖和頂點混合、紋理壓縮和凹凸映射貼圖、雙重紋理四像素256位渲染引擎等。其后,頂點著色器和像素著色器的引入讓GPU的可編程性大大提升了。
到了2002年,GPU的可編程性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。隨之,一場革命到來的時機已經成熟。SIGGRAPH 2003大會上,許多業(yè)界泰斗開始共同探討利用GPU進行各種通用運算的設想和實驗模型,奠定了GPGPU的發(fā)展基礎。其后3年,用統一的流處理器取代GPU中原有的不同著色單元的設計大大釋放了GPU的計算能力,為今天的異構計算打下了基礎。
圖形領域的兩位華人英雄
1950年,何國源在中國廣東省出生。12歲的時候,他離開廣東來到香港。由于家庭貧困,他在20歲的時候只身到學費和生活費都較低的臺灣就讀大學,這成為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。1984年,已經在電腦領域有了豐富工作經驗的何國源移居加拿大。由于創(chuàng)建電腦公司需要較多的資本,他與另兩位香港移民Benny
Lau和Lee Lau最終決定進入創(chuàng)業(yè)成本較低的計算機圖形領域,這一決定成為ATI傳奇的開始。
1963年,黃仁勛出生于中國臺灣省。他在幼年時就跟隨父母和哥哥移居美國。從小,黃仁勛就展現出了他的冒險精神,他曾經往游泳池水面上倒上汽油并點燃,再躍入表面燃著一層火焰的水中。
20歲的時候,黃仁勛結識了現在的妻子Lori。他對Lori承諾會在30歲的時候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。1993年,剛好在30歲的時候,黃仁勛創(chuàng)建了NVIDIA,兌現了這一諾言,也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。
歷史上的幾款經典顯示卡
在2D時代,S3是顯卡領域當之無愧的王者。S3 Virge是S3推出的第一款融合3D加速技術的顯卡,也是第一款同時擁有2D和3D圖形處理能力的顯卡(之前3dfx推出的Voodoo不具備2D輸出能力,僅能作為子卡使用)。這款顯卡支持微軟DirectX和Atmospheric
effect、Z-buffering、Lighting、Shading等眾多先進的加速功能?上У氖,過分注重2D效果使得它的3D性能并不突出,在3D潮流下它很快被市場拋棄了。
1998年2月12日,英特爾發(fā)布了和Real 3D合作設計的i740圖形芯片。這是迄今為止英特爾推出過的唯一一款獨立顯卡。i740支持2X AGP規(guī)格,核心頻率80MHz,像素填充率為55MT/s,支持DVD解壓、平行資訊處理、精準像素描插補等技術。i740的2D效果不太令人滿意,但它的3D性能在當時還算不錯。它做工精美,并且首次在民用級顯卡中采用散熱風扇,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。后來,英特爾將i740改進后集成進了810芯片組。
3dfx在被NVIDIA收購前推出的Voodoo5 6000顯卡就像一顆流星,雖然生命短暫但卻光彩奪目。將其視作最后的賭注的3dfx為其采用了4顆VSA-100核心的豪華配置。這款顯卡的像素填充率達到了1464MT/s,不考慮對新版本DirectX的支持的話,這款顯卡的實測性能甚至與4年后的主流產品不相上下?上У氖牵薮蟮墓暮透甙旱膬r格注定它無法挽救3dfx。值得一提的是,3dfx不僅在處理技術上領先,在理念上也非常超前。Voodoo5 6000的多核心并行的架構是NVIDIA SLI技術的前身。
評論列表
查看所有 條評論